第22章 灭祝融(一)_东洲往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www.77kkan.com

接下来的二十年里,高昌国发展迅猛,人口、粮食产量和税收都有大幅提升。高奴脂墨在渤海国的推广下受到各国文人的追捧,供不应求,其他手工制品也是层出不穷。虽然整体工艺还比不上那些强国,但在少数领域已隐隐有了赶超须弥、淳于等国的趋势。高无疾训练的新军已成为高昌军的主力,共计十万人。相比过去,不但士气有很大提升,武器装备也改进了许多。光是弩机这一项就有单人单发的蹶张弩、多发的连弩、需合多人之力才能张开的劲弩等多种。云梯、冲车、渡濠车、投石车、巢车这些大型攻城器械也都有配备。

各国都说,高昌国如今大不一样了,十五座城、三十万人,俨然一个二等强国。而世人不知道的是,圣山之西的西海岸是一条非常狭长的地带,向南一直延伸到雨林,目前这些地方已经被高昌国完全掌控。因战争和灾害频发,每年都有失去土地的流民逃窜到他国,高昌国也不例外。自从发现西海之后,他们每年都会暗中将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户迁往西海岸,让他们在那里垦荒种地、繁衍生息。慢慢地,西海岸竟有了十万人。高昌国实际上有十五城十镇,近四十万人。世人更不知道圣山南北皆有尽头,北边的尽头早在河西郡初建之时已经探明,南边则连着一片荒漠,荒漠以南是密林,往北便是夜郎国的地界了。圣山之中还有几条小道可以贯通东西,一条直通夜郎国都城金竹;一条途经地狱谷,通京畿郡境内;另一条则更北一些,主要用于运输食盐。当然,这些都是国家机密,只有少数大臣知晓。为了封锁西海存在的消息,高昌国严格把控各个入口,也禁止言谈之间提及西海,更不准贩卖西海的海产品到内陆。对于食盐的来历,他们对外只说是从某地挖出的井盐,为了防止歹人破坏,盐矿所在地也是保密的。

朝堂上也有不小的变化:左丞相文成君卫信忠已于三年前去世,丞相只剩段知书一人,廷尉一职由抢冠礼后的牟清风担任。卫信忠临终那天,郑安雅哭得很伤心,反倒是卫信忠本人十分坦然:“王上莫悲,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臣今年正好七十三岁,已过古稀之年,能与圣贤同龄而死,也不算遗憾了。”他又看了看跪在床边的卫廷钰、卫廷帛兄妹和一众孙子女、曾孙子女们,说:“臣的老妻已经去世,儿孙们还算勤勉……”郑安雅忙道:“卫相放心,寡人定会好好照拂他们。”

郑安雅嫌高昌城太偏僻。为了方便统治,她在河西郡首府滑县建了一处行宫,又将滑县改名为颍州,一年中有超过半年住在此处。她再一次颁布了求贤令,与上一次不同,这回虽是花重金求贤,却没有引起朝臣的反对,只因她在此之前先给各级官员都涨了俸禄。除此之外,她还在颍州修建昭勋阁,以供奉功臣牌位,凡是于国有大功者,无论出身何族、从事何职,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皆可入阁。不同的是,神族隐退后即可入阁,即使将来再出仕,也不会将其从昭勋阁中移出,人族须死后方可入阁。

“王上学聪明了,知道用钱堵人的嘴了。”段知书欣慰地笑道。

郑安雅也淡淡地一笑:“都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如今有钱了,也不能只顾自己不是?不然谁替我卖命?再说了,我也不爱那些山珍海味和精巧器物,花不了几个钱。”

“那你可寻着中意的贤人?”

“没有,都是些中游货色,只配做三品以下的官员。”郑安雅叹气道:“像卫相那样的大才一个都没有。”

“这也在情理之中,”段知书安慰道,“如今各国兼并愈演愈烈,大国们都在设法招揽贤才,稍有些才能的人都给自己涨了身价不说,还喜欢待价而沽,的确很难找到合适的。”

郑安雅撇了撇嘴,趁着归尺素离开的机会抱怨了一句:“夫子你看,我连个称心的郎中令都找不出来。她只会做杂事,要她草拟个文案,磨了半天都写不好。”

“人无完人,归尺素文墨不佳,但还能管人。你招两个文采好的尚书归她管,不就行了?”段知书笑着劝道。

又过了两个月,夏日炎炎,郑安雅热得恨不得整个人趴在冰鉴上。她还酷爱冰饮,归尺素恐她着凉,不时地规劝,她却总是左耳进右耳出,偶尔劝得急了,她还发火,吓得归尺素不敢说话。

一日,段知书和杜襄成一起进门,见她又趴在案上大口喝着冰饮,忙劝道:“王上,您少喝点,贪凉容易生病!”

郑安雅懒懒地道:“你们怎么也这么说?是不是归尺素自己劝不动我,请你们来的?冰鉴、冰饮多好的东西,我小时候怎么就没有呢。”

杜襄成挥了挥手中的一片帛书:“快起来,出大事了。须弥王死了!”

“须弥王?”郑安雅迷迷糊糊地说,“襄成姐姐你别哄我,须弥王不是几年前就死了嘛?”

杜襄成的白眼都快翻上天了:“死过一个须弥王就不能再死一个了?还有,那不是几年前,是十几年前。那会儿死的是须弥武王陈功赫,这次是他儿子陈孝仁。”

“陈孝仁?”郑安雅一下子蹿起来,“就那个好脾气的大胖子,他死了?真的假的,他才几岁噢?”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77kkan.com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