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看着手中的奏疏《请罢夏州刺史疏》,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陈青兕的字迹。
这个时代的书法以欧阳询、虞世南为先,然后是王羲之、王献之……
大多人练习书法都学他们,对照他们的字帖笔迹临摹,得其三味,天赋平庸的永远是模仿者,在书法上有一定造诣之人,会在不断地练习中生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这不是因为二王的书法逊于欧阳询、虞世南,而是王羲之、王献之的真迹不是随便能够得到的,反之欧阳询、虞世南是同时代的人,他们的字帖,流传最广,最容易获得,学生自然远胜二王。
李治每天收到的奏疏,十之五六有欧体、虞体之风,一二有二王之形,剩余才是学至其余书法名家,或者干脆横竖撇捺未有定式的,如陈青兕的书法就是如此。
这本在情理之中,陈青兕出身贫寒,连笔墨纸砚都难以供给,更别说是书法名家的字帖。
但让人惊讶的是陈青兕的字很是规整,写的不算漂亮,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书法功底不深,笔下劲力不足。
可古怪的是他写出来的字有一定的韵味,细究起来,除了功力不深,其他的非但找不出毛病,反而有自成一家的感觉。
一开始李治以为自己是爱屋及乌,因为欣赏陈青兕,所以对于他那中规中矩的字也有一定好感。
直到跟许敬宗、欧阳通谈论此事的时候,才发现许敬宗、欧阳通也有这般感觉。
欧阳通甚至道:“可惜,陈先生出生微寒,若能自幼习字,成就只怕不输家父。”
欧阳通的父亲可是欧阳询,初唐四大家之一,这个时代当仁不让的书法宗师。
欧阳通书法造诣也很高,父子合称“大小欧阳”。
欧阳通这番话,很有分量的。
其实他们这是抬举陈青兕了,书法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毛笔诞生以后,代代相传,代代改进,直至大成。不说最好,却也是发展进步的最优选择。
陈青兕的字并没有效仿任何古人,但作为后世人,与生俱来就传承了先辈圣贤的文化遗产。
字体字形,集百家之长,发展而来。
李治也因此对陈青兕的字有很深的印象。
手机版阅读网址:77k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