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 德军占领下的青岛村暗流汹涌_大裳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77kkan.com

丁廷武再次回家,已是年根儿。

青岛村,看上去还是以前的样子。

德军强行占领已经两个月,逃走的居民陆陆续续地回到自己的家中。

德国人创办了《德国亚细亚报》,这是青岛历史上第一家外文报纸。德国人设立了胶州帝国法院,村民只知墙院、寺院,并不知道“法院”为何物,更不会把这个新鲜的词儿与律法联系起来。德舰“伊蕾妮”号从香港抵达青岛口。至此,德国东亚舰队会齐胶州湾。听说,德国意欲将胶澳作为自由港。

(▲胶州帝国法院)

这些,对于青岛村的人来说,除了新奇之外,大多是茶余饭后多了谈资罢了。无论报纸,还是法院,似乎对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街上的德国人却是实实在在的多了起来。

骑马巡逻的德国兵、穿着西服的商人、带着宽边帽子和白纱手套的女人,还有金色卷曲头发蓝色眼睛的德国孩子。行街,成了东西方的交汇之地。德国人的好奇心与中国人的新鲜感,似乎同样强烈,双方都在努力试图了解对方。只不过,青岛村的人是被动的,甚至是无可奈何的。比如,德国兵挨家挨户敲门的时候,主人必须开门迎接。在翻译的帮助之下,住房之人要将家里共有几口人、姓名、男女、子孙在内,如实禀报。

一人一马,缓缓而行。

丁廷武衣衫破旧,遮耳的毡帽压得低低的,挡住了眉眼,马上驮着山货。他在人群之中并不显眼,一眼看上去,就像一个趁着年,来赶集的山户。

走在街上,连街角熟识的剃头王师傅,都没有注意到丁廷武。

王师傅是大村庄人,占山户。剃头是他们家祖传的手艺,爷爷和他爹那辈儿都是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总兵衙门建立之后,来了许多官兵和家属,行街上人渐渐多了起来。王师傅学徒出师,在行街的街角上固定下来。

剃头挑子上插着理发标志旗子,挂着磨刀布,文火炉子腾腾地冒着热气。长条椅上坐着客人,头向后仰,枕靠在王师傅踩着椅脚横木的腿上。剃刀极为锋利,顺着客人双颊的轮廓,刮去白花花的泡沫,露出一张干干净净的脸来。

王师傅的边儿上,蹲着个卖鱼的,大声吆喝着买家。六七个人争着挑那些青鱼、丁鱼、花鱼,还有一个人在和卖鱼的争讲价钱,篮子里的蛤蛎蟹估堆儿要了,听上去价格很便宜。对面的烘炉炭火通红,师傅用火钳夹了烧红的铁块出来,放在铁錾子上,抡着锤子带着节律叮叮当当地敲打。门前摊子上整齐地摆着镰刀头、耙头、双尖镐头等铁器。檐下垂着铁制小件。一条绳子上系了七八对马掌,风吹过,马掌撞击着发出清脆的声音。旁边估衣铺子出来几个女人,交头附耳地说着悄悄话。其中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一块蓝色碎花的染布,出了店门还在身上比了比,脸上带着淡淡笑,似乎非常满意。近处的油坊、肉盐铺子、竹席、瓷器店的伙计都在店门口大声吆喝着生意。行街两边,车马店、旅店、绸布店、洋杂货铺子、鞋帽店、皮货店,各式店铺商号一字排开。街上行人络绎不绝,街边的小摊小贩比比皆是,或摆在路边,或挑着担子,或推着独轱辘马,酱货、豆腐、粘瓜、糕点、糖球,让人目不暇接。孩子们在街上追逐打闹,差点踩到一只流浪的狗。那狗并不怕人,与往常一样避开了孩子,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不紧不慢地穿过街道,在街角重新找了个有阳光的地儿趴了下来。

(▲剃头师傅)

等着年前剃头的人虽然没有排队,但都先来后到地挨着号。

“到了叫啊!”后来的向王师傅喊了一嗓子。

“好嘞!”王师傅马上响快地应了。

他便向蹲在街边啦呱的一小堆人凑了过去。已经蹲在那儿的一个人往边儿挪了挪,给他让出了地儿。正好看到了狗,便从手中的烤玉米棒子搓下了几个粒子,给狗丢了过去。狗伸着脖子嗅了嗅,没吃,把嘴搁在爪子上,继续无所事事地趴着。


      手机版阅读网址:77kkan.com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