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集榫卯与实用_厂院新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77kkan.com

韩国申遗“大木匠”(daemokjang),虽未明确提及“榫卯”一词,但其中使用的技术与榫卯高度相似,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讨论。对于此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

从历史渊源来看,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其源头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早在2009年就将“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成功申遗,其中涵盖了榫卯技术。

然而,韩国的“大木匠”项目并非简单地对中国榫卯技术的抄袭。认真比对中韩两国的申遗文本后可以发现,中国申报的项目内容涵盖广泛,包括传统木结构建筑设计、建造的完整知识和实践体系,建筑表现形式多样,地理分布范围广泛。而韩国“大木匠”项目则是以其两处重要古建石窟庵和佛国寺、昌德宫为代表的修缮和营造技艺。唐朝时的东亚文化交流,使得韩国的官式木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借鉴了中国技艺,并且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出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例如在斗拱方面,韩国、日本的斗拱和中国的斗拱,在细节上和构建组合关系上已经有了较大区别,韩国加强了昂的处理,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从非遗保护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看重的不是唯一性,而是文化多样性和传承。申报非遗的关键在于让拥有技术的人可以把技术有序地传承下去,并非申请技艺的专属权。韩国申遗“大木匠”项目,或许可以看作是他们对自身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的一种保护和传承的努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但是,这一事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一方面,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避免类似事件引发争议。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本国文化走向世界,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韩国“大木匠”的特色和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风格:韩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简洁、朴素的美感。在建筑结构上,韩国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屋顶坡度较大,以适应韩国多雨雪的气候。

-木工技艺:韩国“大木匠”在木工技艺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他们擅长使用传统的木工工具,如锯、刨、凿等,制作出精美的木制品。在木结构的连接上,韩国“大木匠”采用了独特的榫卯技术,使木结构更加牢固和稳定。

-装饰艺术:韩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也非常独特。在建筑的外部,韩国传统建筑常常采用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手法,使建筑更加精美。在建筑的内部,韩国传统建筑则常常采用壁画、屏风、家具等装饰手法,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韩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和中国的榫卯结构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毕竟历史上韩国建筑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风格与形式:

-中国榫卯结构类型极为丰富,有至少24种常见节点类型,如燕尾榫、馒头榫、箍头榫等,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中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像故宫等宫廷建筑的榫卯结构往往更为精巧复杂,体现了皇家的威严与工艺的精湛;在各地民居建筑中,榫卯结构也会根据当地的气候、材料和生活习惯等有所变化,形式灵活多样。

-韩国榫卯结构在整体风格上相对简洁质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其形式虽然也有多种,但在复杂程度和装饰性上可能不如中国榫卯结构那么丰富多样。例如在一些韩国传统民居中,榫卯结构的表现较为简洁,以满足基本的建筑需求为主。

-建筑用途与侧重点:

-中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各种建筑类型,对于大型建筑的建造起着关键作用。不仅要保证建筑的稳固性,还要体现建筑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如通过榫卯结构的巧妙设计来展现建筑的气势恢宏或精巧玲珑。

-韩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主要应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以及一些传统民居。在宫殿建筑方面,注重通过榫卯结构展现建筑的庄重和典雅;在民居中,更强调结构的实用性和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适应韩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尺寸与比例:

-中国榫卯结构的尺寸和比例通常根据建筑的规模、等级和用途来确定,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例如在大型宫殿建筑中,榫卯的尺寸较大,以承受更大的重量和应力;而在小型民居或园林建筑中,榫卯尺寸相对较小,更加注重细节和精致度。不同部位的榫卯结构,其尺寸和比例也会有所不同,以达到整体结构的平衡与和谐。

-韩国榫卯结构的尺寸和比例相对来说较为灵活,虽然也有一定的规律和传统,但不像中国那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标准化规范。在一些小型建筑或特定部位的处理上,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侧重于适应具体的建筑空间和功能需求。

-加工工艺:


      手机版阅读网址:77kkan.com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