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_人生续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www.77kkan.com

下篇

第十四章

我们在这一章开始,先来说说陕北及陕北民歌的形成。因为我们的另一主人公,巧玲同志即将成为第一个因为陕北民歌而走出去的人。

轩辕黄帝起兵并立足陕北时,陕北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国的号令都从这里发出,万国来仪,边夷群拜。那是陕北最早兴盛也最为全国瞩目的时候。那时的陕北高原,东方的朝阳耀眼四射,滔滔的黄河泱泱涣涣一泻千里,像黄土一样的黄色成为最高贵最令人欣羡的颜色。黄色的土地也成为全世界最肥沃最宜耕作的土地。成熟的黄色糜穗和沉甸甸的金黄色谷穗成为中华大地最珍贵最富于营养的食物,养育了黄帝部落,也一直滋养了整个中华民族。

自此以后,关中的八百里秦川,河南、河北的平坦如垠,山西、山东的广袤坦荡……吸引了各朝历代统治者的眼光,陕北却渐渐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位移后的边地,被当权者冷落。

圣人布道,此处常常被遗漏。于是,这里的主流文化意识逐渐淡薄,各种非主流的异民族文化“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意识形态轮番地“轰炸”这块土地。民众的山歌、民谣成了这块土地的历史缩影。这些山歌不自觉地掺进了河套草原的高亢之声和马背民族的悠扬之音,也自觉地吮吸了略具主流意识的低徊缠绵的河东之音,接受了来自陇东宁夏的花儿之音。

陕北的民歌是一种无法追踪其主流腔调的“乱弹”,它的边地化环境造就了它的“杂交”属性。当然,不管东西南北风刮得多么狂烈,到了陕北,一定式微了许多。陕北有自在的山,独有的水,这里的人们,将这些外来之音都吸吮进口腔里,咀嚼下去,经过肠胃的蠕动、反刍,再行歌唱出来,它就是纯正的陕北民歌了。

生于边地,是不幸中的万幸。边地化环境为主流文化所鄙夷和放逐,然而对于非主流文化的民歌而言,却正好是一种宽容、适宜民歌生长的最佳环境。

刘巧玲绝对是这黄河之塬的万山丛中一朵耀眼的花。得天独厚的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她天生的一付好嗓子。从小在姐妹群中耳濡目染,也让她对各种类型的陕北民歌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她是读书人,她不可能像她的姐姐们在野天野地里去胡乱吼一嗓子,但这并不妨碍她内心始终热爱着信天游曲调。

她在高中时曾参加过多次歌咏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还是校文艺社团的节目主持人。

这些,都是在这个冬天里,高加林在创作的空隙,巧玲讲给他听的。这个冬天不寒冷,巧玲是高加林心头的一团火,照亮并温暖他。在此之前,他对她知之甚少。他们是校友,但是在巧玲升入高中的时候,加林已经回村当了民办教师,当然不会知道她在学校的一切。

通过这两个月他对巧玲的了解,他才发现,原来在这个小姑娘身上,还有着这么闪耀的一面。她会很多种乐器,手风琴、脚踏风琴、二胡、古筝……,她们学校的音乐课上,基本上每种乐器,她都略懂些皮毛。高加林没她那么幸运,高加林读书的时候,学校没有那么多乐器,就是传统的唢呐、三弦、笛子、二胡、口琴。看来,巧玲所说的这些,都是后面增设上去的。

谈起高中时光,他们就有聊不完的话题。高加林曾经也是音乐骨干,他吹得一手好笛子,他对音准的把握,音律的婉转,以及手指弹出的颤音,在整个音乐社团里,无出其二。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他们相见恨晚,惺惺相惜。高加林内心像燃烧着一团火,喷薄欲出。他决定为巧玲写歌,在信天游基础上打造原创。他坚信,巧玲的未来,一定能红遍大江南北。当然,她需要契机,需要一个展示她才华的平台。在县城这样的小地方,覆盖面太狭窄,穷其一辈子,大概也很难走出去。那么,还有什么途径,可以让她一炮而红?唯一的机遇,只有当兵,进入军政文工团,让全国老百姓都知道她的存在。

他也在这一瞬间,热烈并疯狂地向往军营,他要和巧玲一起报名当兵。他在憧憬,要是他和巧玲都去了部队,他写歌,巧玲唱歌,会不会很快让陕北民歌一下子走出去,遍及全国。他为这个突然冒出的想法而激动流泪。故乡的歌谣,你不该只是盘桓在黄土高原,你也该离开陕北,到外面去信天游一番了。

高加林是个行动主义者,想到的事情,说干就干。他先写信给已经调回地区专署任劳动局长的叔父高玉智,详细说明了自己的年龄,和巧玲的基本情况,并附上为她写的歌曲。最后再开玩笑般附上一句:我这不算是“开后门”吧!我的局长大人。惜才的老军人当然乐意帮这个忙,何况,这是他故乡的女子。这不算是走“私人关系”,他只不过是引荐了一下。

同时,又游说巧玲,糖衣炮弹般把她夸奖得天花乱坠,激起她蓬勃的**。他必须这样双管齐下,以确保他和巧玲的验兵万无一失,不出纰漏。

巧玲在高加林的鼓动之下,于春季征兵工作中因为一首歌而脱颖而出,被破格录取,去了农一师兵团,最后,如愿进了军政文工团,这是后话。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77kkan.com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