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常山之蛇
慕容绍宗被苏泽点了将,领忙说道:“将军,属下是无心之言,非是诅咒我军。”
苏泽扬扬手说道:“战场上靠的是万千将士用命,又岂是忌讳吉凶可以左右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姜伯约北伐和我们走的路线一样,正好可以当做经验参考。”
听到苏泽这么说,慕容绍宗更是羞愧,苏将军果然气度非常,自己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站在苏泽后方的梁钊等豪帅们,也都看向慕容绍宗,想要听听当年姜维北伐失败的原因。
慕容绍宗指着道路说道:“我说的蜀汉后期,姜维姜伯约北伐走的路线。”
侯景最近也读了一些书,他问道:“蜀汉?蜀汉不是在蜀中吗?怎么会打到这里来?”
慕容绍宗说道:“当年蜀汉和曹魏争夺的就是陇西地区,诸葛亮六出岐山,你以为岐山是哪里?”
慕容绍宗虽然在级别上不如侯景,也做过侯景的副将,但是在兵法上侯景以慕容绍宗为师。
两人这种互为师长的关系,也让两人关系非常亲密,没事就斗斗嘴,让苏泽想到大学宿舍中互为父子的舍友关系。
不过在苏泽面前,慕容绍宗也只是说了一句,不再继续追着侯景说,而是指着后方说道:
“当时的凉州、关中都在曹魏控制下,姜伯约为了攻打陇西郡,从汉中出发,沿秦岭绕羌地,一个月行军八百里,绕到了抱罕城外。”
侯景听到这里都吓到了,一个月行八百里已经足够吓人了,关键绕行羌地那就是绕上了高原啊!
普通人就是登上高原都有可能晕厥,在高原上一个月行军八百里,这蜀汉军队都是铁人吗?
以往在史书上看到这段,苏泽并不觉得姜维厉害,但是等自己真的带了兵,才知道姜维是真的厉害啊!
只能说历史就是成王败寇,邓艾偷袭阴平成功了,世人都说他带兵如神,可是邓艾之胜,还是靠着钟会拉住了蜀汉主力,而当时蜀汉内部早就已经想要投降了。
姜维带领五万蜀军,翻越青藏高原奇袭抱罕,刚到了抱罕就击败了曹魏雍州刺史王经,破敌两万余人,成功占领了抱罕,接着又从抱罕南下追击王经攻打狄道。
慕容绍宗说道:“当年曹魏大军退守狄道后,向固守陈仓的曹魏大将陈泰求援,陈泰疾驰军队抵达狄道支援。”
“王经又在狄道以北的故关拉下军阵,和姜维对峙,姜维半渡而击,王经又大败,但是拖住了姜维进攻的步伐。”
“陈泰的军队支援狄道城,姜维最后还是因为粮草供应不足,最后只能退兵,那一次北伐也是无功而返。”
苏泽点点头,他又问道:“以绍宗之见,为何姜维北伐失败?”
这个话题就很大了,慕容绍宗愣了一下,最后说道:“以属下愚见,最主要当然是蜀汉长途奔袭,粮草不足,两次击溃王经所部,却不能扩大战果攻下狄道,而姜维靠着在抱罕和狄道搜刮的补给不足以支持大军长期对峙,这就是姜维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
慕容绍宗又说道:“不过我军就没有这个问题了,背靠河州凉州,今年凉州又是丰年,粮草供应是不成问题的,而且狄道在官军手里,我们只要占领狄道,就算是把身子挤进了陇西郡,就算叛军杀进陇西,也可以以狄道为支点和叛军争夺。”
苏泽点头,蜀汉北伐失败的原因中,后勤是最大的一个因素。
但是苏泽说道:“后勤虽然是决定性因素,但是根本因素还是陇西之民心不在蜀汉。”
苏泽说道:“蜀汉几次北伐陇西,无论战胜战败都要徙陇西百姓,这一次狄道之战姜伯约也带走了抱罕全县百姓。”
“明明两次击败王经,但是王经还能固守狄道等待陈泰支援,而姜维在围困狄道的时候大军得不到补给就败了,这就是陇西人心不在蜀汉的明证。”
“陇西之地,千沟万壑,若是没有人心,诸葛丞相都难以攻下。”
苏泽看着陇西的地形,这里和河州凉州完全不同。
河湟谷地虽然也有河流纵横,可是和陇西这种黄土高原被水流冲刷成稀碎沟壑的地貌完全不同。
苏泽虽然并不是“完全地理决定论”的信徒,但是地理因素真的能够决定很多事情。
白鹿原上的村子蔽塞保守,是因为这个村子就在这黄土高原上,村子和外界的联系本来就很少,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都很难干涉到村里的具体事务。
苏泽也明白了,当年推动孝文帝变法的李冲,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故乡陇西郡推行三长村。
因为这里就有推行三长村的条件。
甚至可以说,李冲提出的三长制度,就是在陇西郡这片土地上自然诞生的制度。
苏泽突然更加理解李冲的三长制度了。
在陇西郡执行的三长制度,其实和苏泽在洛阳周边以及河州见到的三长制度不同。
虽然都是同一个制度,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享有一定的优待,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
表面上看,三长制度是将朝堂的手伸入基层中,打破豪强大族对于乡村的垄断。
实际上这些“三长们”也通过朝廷任命的三长完成了合法性确认,成为统治乡土的“乡贤”。
如果换上一个名字,叫做村长、族长也完全没有问题,这也是一个以村为单位的宗族自治团体。
陇西的地形特点,无法形成冀州张家那种佃户上万的县级豪强。
这种以郡县为名望,在一郡一县都有巨大影响力的豪强大族,在陇西就没有诞生的土壤。
陇西李氏也不是这样的世族。
因为陇西郡千沟万壑的地形,这里基本上都是以村为单位的宗族。
这些宗族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纽带,没有形成那种阡陌连篇的大地主,而是形成了这样的“三长村”。
苏泽突然明白,所谓“三长制”,也不完全是先进的制度,白鹿原中的悲剧也会在陇西的三长村中上演,甚至还会更加残酷。
苏泽暗暗下了决心,如果以后自己要推广三长制度,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甚至要在不同地区推行不同的制度。
在广阔的平原地区,土地兼并更容易发生,那种沃野千里的大家族会增加地方离心主义,也是会侵吞朝廷的税源和兵员,三长村是用来打压这种世家豪强的手段。
但是在陇西这类地方,则不能完全委任三长管理村社,将治理权完全交给他们,留下人员流动和上升的途径。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77k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