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
林幕的解释让一众人若有所思,集训是不是一样暂且他们还没考虑到。但就林幕所说的这些理论,在座的人都是心底里有了思考。
国家队的教练们了解的要更深些,他们是见证着赵林和杨祖耀两人崛起的。从一开始,踉踉跄跄、跌跌撞撞的练极限、拼极限,或者就像林幕刚刚说的那些优先级。一路走过来,从世锦赛结束后他们看出了,林幕正在逐步改变着之前训练的方向,优先级的变化已经在逐步转变,整个过程非常清晰。
现在的两人比起当初世锦赛时的赵林和杨祖耀,无疑在技术和身体的结合上更好了许多,靠的是那段时间如疯魔般的锻炼身体体能素质的基本要素。
突出了优先,下一步再补足,哪怕成绩看似低了,但只要是资深的教练都能看的出一个是几乎到极限的发挥,一个是逐步成长的游刃有余,哪个更好,不言而喻。而且他们甚至可以判断的出,在未来某一阶段,或许林幕会再次突出一个优先级。
“这个问题就到这,我们的冬训时间不长,优先级是体能和综合素质。技术细节方面,不是说不练,主要的方向应该是强化了身体素质后,用更适合运动员本身的技术来发挥。这些方面,如果到时候有需要,我以及其他教练都愿意提供支持的。我本人很愿意和诸位同仁探讨……”
余伟立暗暗的点点头,会议的节奏掌控的不太好,还是没适应他应该有的身份,但勉强还行。主教练本来就是定方向的,不是主管教练的保姆,如果帮每一位运动员抠技术,那还要主管教练来干嘛?何况,集训也没那么多时间让人如此去做。
已经说到这里,见也没人再说。林幕才继续道:“此次冬训,我将时间划为两个周期。第一周期是从现在开始到12月底,第二个周期是从之后到冬训结束。
第一周期是素质强化阶段,打破过去多年已经形成的运动员机体的平衡和适应状态;第二周期是培育发展阶段,让机体在上述多方面已经有所提高的前提下,结合个人不同情况接受新的刺激,在打破旧有平衡适应状态后,在新的更高平台上形成新的平衡和适应。
或许在将来,只要运动员还有潜力可以挖掘,这样的过程应该是循环往复的。
所有的训练都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提高运动员的身体体能综合素质,提高比赛成绩,具体是……”
会议室里,林幕娓娓而谈,与会的人包括余伟立在内,都是很专心的在听。偶尔还有人用笔记录下几下。对于运动员来说,可能是一次接受新鲜刺激的机会,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
说着说着,林幕站起了身,走到了会议室里摆放的白板前。
拿起白板笔一边说,一边将一些重点的内容写在上面。
原本一次碰头和计划会,被林幕逐渐的演变成教练员讲座。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一个年轻教练给一众老教练讲起了训练,总难免的让人觉得有几分诡谲。不过身份和成绩摆在那里,到的此刻,反而没人觉得突兀和违和了。
其实林幕在之前就有考虑过如何来干这次的工作,既要有他主教练的职责,同样也希望能通过这许多运动员的训练来总结出他之前设想的东西。更想着能多发挥这些教练们的主观能动性。
他不可能真的能事无巨细的涉及到每个人,他也忙不过来。他能负责的可能也只是那几位最顶尖的,其他人只能靠这些带队主管来,甚至于很多没来的那些教练员们去主动尝试。既然要分派任务,那么大方向不能错了,具体细节也要穿插在冬训的日常训练中。
在林幕看来,没有什么能比这样一个时机更合适的,两个多月完全的空隙时间,很适合的气候和高海拔训练环境,优秀的教练员群体和相对先进的科研辅助团队。国内能集中的优秀要素基本算是齐全了,需要的也就是走出这一步。
“我们说到身体是技术的保障,如何去创造一个更有利于短跑运动的身体要素,具体训练计划由各位自行安排。但大方向无非是这么几点……
心理的、神经肌肉系统的、核心力量和力量反应的、灵敏、协调、柔韧,当然也少不了耐力和步幅和步频方面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实践上变革创新,主动去打破原有的平衡与适应,给与运动员新的机体刺激和神经刺激。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也许会有多次,需要不断的去调整……
训练安排应是以不同运动员情况进行,兼顾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同时青少年运动员和已经成型的运动员所需要使用的方式应该要有所不同。
突出这个针对性,青少年或者是潜力运动员,安排方法应以围绕完成不同素质的要求来制定,应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要任务,改变过去那种面面俱到缺乏重点的做法。
虽然,平衡、协调是短跑运动员的要求,但人必然会有优势和弱势的地方。首先突出优势,通过优势点的发挥再来寻求一个弱势项上的补足。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在我看来或许是能充分挖掘运动员潜力的一种方式。
你们都是最了解运动员情况的人,更何况,现在科技手段很先进,咱们队里有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测试设备,也有目前在世界上也算先进的动态摄像和视频分析设备。还有中心和队里的科研小组。这些都可以是我们采集信息的手段。
通过对运动员的日常了解,以及全面的身体素质分析,多采用小周期、短节奏、多课次、高质量、多高峰的训练方法,使年轻运动员从冬训开始乃至以后全年,任何不同阶段都能保持训练与比赛的系统性和较高的训练水平……
对已经成型甚至已经固定动作和技术的运动员,如果只是想按部就班,那么突出运动员个人特点扬长避短,兼顾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的条件即可。但如果想打破旧有格局,以期有新突破,则需要进行一定量的改造了。
我们都知道,改变此类运动员,无非是从步频、步幅的大小节奏变化,过程中的摆臂和迈步的角度方向来改变,从理论上讲这种改进可大可小,原则是从实际出发的。
我们在改进步频、步幅中虽然技术动作各异,但应注重技术改进的共性原则。简单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原先一秒6步,每步1.8米的效率,那么我们现在如果可以努力改变成一秒5.5步,一步2米呢?起速和加速到巅峰时间似乎是变的长了,但是其综合效率显而易见。
当然,这只是个比方,但改造的方向应当如此。原则就是,是否有利于速度发挥,是否有助于落实准确、实效和稳定三个要点。这些都是技术改变,而说到这里,我们其实又回到了原先我们讲的。
无论是加大步幅还是改变发力习惯,都需要身体各部位的活跃肌群的力量来提供支持,在原有的身体条件下很多方面必然会有所欠缺,因此,技术改进几乎也是需要和核心力量,体能素质和肌肉改造同步实施的,技术要改进、有缺陷只能是因为身体专项素质不足引起的……
我个人对于训练的理解,大致如此,这些训练方法、方式,也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杨祖耀和赵林的情况大家可能都知道,而他们的训练,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这次冬训期间国家队和短跑项目组给与大家的训练要求也就是如此。必须要把强化自身落到实处!
具体的实施计划,各位教练需要根据自己所负责运动员的实际出发。余指导和我需要看到大家上交的具体训练计划……”
“这……”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77k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