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三年,在这一年,大宋朝发生了很多事情,让苏轼唯一切身感受的便是父亲大人的去世。
年迈的苏洵终究没有撑过病痛的折磨,与世长别。
幸好的是,回到京师的苏轼见到了父亲大人的最后一面,身为人子,这也算是一大安慰了。
得此噩耗的苏轼心中自然不是痛快,一年前,他的妻子王弗因病而故,当时便是令苏轼他悲痛交加。
人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亲人的离开。
只是,这才过了一年时间,父亲大人便又离去。
如此一来,家中双亲皆去,妻子也去,这让苏轼如何不悲痛。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苏轼,觉得世间事不过如此。
在听闻苏洵逝世的消息后,大宋官家赵曙第一时间就给苏府送来了慰问,这对于苏府来说,可谓是一个极大的荣耀。
紧接着,尚在京师的范纯仁、晏几道等好友陆续入府拜祭苏洵。
如果欧阳修还在京师,想必定然会来。
按照规定,苏轼要守孝三年,三年期满后,才可再次入朝为官。
等到京师拜祭事宜完后,苏轼与兄弟苏辙便要扶柩还乡,而后便是守孝三年的期限。
苏洵在京师的人缘不错,前来拜祭的人不少都是些大家名流。
由于欧阳修走前已经将范纯仁、晏几道、苏辙他们捆绑在一起,希望他们能够携手并进。
所以,苏府有事,范纯仁与晏几道自然要来帮忙。
苏辙谢绝他们的好意。
“范兄,晏兄,多谢好意,不过,此事我与兄长能够处理的来,范兄与晏兄还是多多收心,放在朝堂之上。”苏辙道。
因为,在朝堂之上,针对他们几人的敌意从没有减少,只是隐藏了起来,不可大意。
如果范纯仁与晏几道再如此做,不免就会招来有些人的不怀好意来。
苏辙也是为了他们着想。
范纯仁道:“不管如何,苏兄,有事你尽管说一声,莫要自己担着。”
晏几道也是如此点头。
苏辙感到这是自己的荣耀,能够拥有范纯仁与晏几道的这种友情。
回到府中,苏轼对着苏辙道:“送走了?”
苏辙嗯了一声。
苏轼知道,自己不在京师的这段时日,京师发生了何等大事。
而这些大事里面,便有着其弟苏辙的身影。
苏轼道:“父亲走了,你我兄弟便要回乡守孝,这三年,我们便安心著书、修心,不要掺和朝中事了。”
如果在守孝期间,做了什么事情,那便是敌手的把柄。
对此,苏轼很是了然,这一次的青州为官生涯虽然不长,可却对他的脾气有了一些改变。
此种因果,是谁人也都说不清的。
苏辙点头,对于苏轼的这种叮嘱,他自会放在心上。
“兄长放心,父亲生前就万般告诫了我,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倘若他死后,一定要低调做人,保住己身最为重要。”苏辙道。
苏洵如何不对自己的这两个儿子担忧,苏轼苏辙各自什么脾性,苏洵都一目了然。
所以说,苏洵宁愿不要高官厚禄,也要为自己的后嗣求一个安稳。
其实,苏洵在死前给朝中相公韩琦写过一封信,求的便是两个儿子的安稳。
韩琦当时便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77k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