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抚慰百姓,巡视地方,江河兢兢业业。过了襄阳,即是进入南阳盆地。
真不负三都赋之美称,在扬州没看到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竟然在南阳寻到了分毫。中原战乱时候,南阳先后是邹楚和窦卫的老巢,一直被良好保护。一直没有遭受战火袭扰,仿佛世外桃源一般,如今更是引得外人入驻,反而让南阳的人口达到了一个顶峰。
询问了邓州刺史,整个邓州竟然有一百五十万人口!比得上整个江东!
过了邓州,大军途径汝、许二州,进抵汴州。江河第一个访问的可不是陈留城,而是陈留不远的降城。
作为江河营造的新城,这座城市已然彻底筑好。
骑马来到城外小丘之上,可以眺望整个绛城。周围数里的农田,也被开发出来,更让江河欣喜的是在不愿处的河流上,竟然已经筑起一排工坊。
虽然离着老远,江河仿佛能够听见里面工人在吼着号子,努力奋作。
自从几年前命人前去探寻矿藏之后,煤铁矿藏被不断发现,江河也在各地建起了基础的工业体系。虽然蒸汽机在这时提供的动力还微乎其微,这不影响江河用白花花的大米养活起工人来为自己炼出钢铁来。
别说是使用蒸汽机,就是采用宋应星提供的几种炼钢方法,江河都可以保障今年造出五千吨钢铁。
这样大规模的制造钢铁,可比以前小规模的炼铁来制造军械、盔甲容易得多。规模的效益不断体现,仅此一项就缩减了朝廷近两千万钱的开支。
这还没完,改良好的纺纱机也从启明县的工坊中移出一部分。相比洛阳,开封的原料成本更低,虽然利润仍旧没有满足江河的期望,却也始终为朝廷提供着额外收入。
第一批“国有企业”很快就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了降城各地。
除了钢铁和纺纱,基于战后经济复苏,黄河两岸的百姓也爆发出强烈的购买热情。各种行业迅速在降城兴盛起来,乃至于江河走在降城的大街小巷,竟然丝毫感觉不出来这是一座刚刚建立几个月的城市!
降城一共有一百多个坊市,吸引了很多工人、移民和当地居民入住。
如今工部直辖的工人已经突破了十万,大部分都聚集在洛阳、启明和绛县。新增的工人,也大多聚集在绛县,尤其是蜀地移民,由于时间关系还没有分到土地,大部分蜀地的移民都直接选择与户部签约,成为一名产业工人。
新生产出来的钢铁,江河也不愁销路。除了朝廷采购一批,用作军械制造以外,大部分都将被江河授往民间,制成铁锅、铁犁等生产生活工具。
黄河两岸,一直是优秀的农业区域,而昭泰二年的大宋,农业水平相比于千年之后,自然还是相对不发展的。有了宋老的帮助,大量宋明时期才被应用的农业生产工具被运用到黄河两岸。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77k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