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国战_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77kkan.com

承顺六年五月初,辽西走廊。

宁远中右所,这个辽西走廊的小城池,在历尽百年风雨,历尽明王朝,东掳人之后迎来了第三个主人:大楚帝国!

楚军在四月底的时候就已经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此地,不过此地乃是被东掳人主动放弃的,东掳人在撤走之前,几乎破坏了所有能够破坏的城内设施。

至于钱粮什么的,更是半点都没留下,就连各种房屋建筑也是能烧的就烧。

甚至就连城内的所有水井,都是被东掳人投下了腐烂的尸体而污染。

所以楚军虽然看似得到了一座城池,但实际上这座城池已经和废墟没什么两样了,因为城内废墟众多,甚至连饮水都不好解决,因此楚军在入城的头几天里,都是在城外驻防为主。

因为清理工程比较大,同时城池本来也小,所以楚军干脆就没让大批主力入城驻防,只是把这里当成一个军事堡垒进驻了几千人。

大批的主力部队,则是驻防在中右所南边的荒野上,并且距离海边比较近。

之所以把主力部署在海边,主要还是为了能够更加方便的得到海上补给,同时掩护海军的运输船队靠岸并装卸物资。

在辽西战役里,大楚帝国的后勤补给是海陆并进的方式,一方面动员了大量民夫组建了大批的运输团,构筑了一条从天津卫到山海关,再以山海关为中转站运往前线各地的陆地补给线。

还有一条则是直接通过海运向东,沿着海岸进行就近补给。

尤其是随着逐步东进,楚军主力距离后方的山海关已经远达上百公里后,随着距离的拉长,陆运补给的困难逐步加大后,楚军方面也就加大了海运的补给力度。

目前驻防在宁远中右所的第三集团军直辖部队以及第九军、提前一步攻占了晋庄的第一骑兵军以及近卫军骑兵支队,攻占了小团山堡的近卫军之第三师、第二师之第六混成团,攻占了兴水县堡、白塔裕堡的第八军,上述一共十余万大军,其中半数补给都是依靠海运补充。

大楚帝国的众多船只,从后方各个沿海港口装满了各种物资,然后在海军战舰的护送下运往北方。

这些船只,有的在山海关停靠并卸货,而有的则是在沿途的几个小港口卸货,还有的则是在刚占领的宁远中右所。

之所以不是把所有物资都一股脑运输到宁愿中右所,纯粹是这些港口的物资吞吐量有限……

大楚帝国的十几万大军,其物资消耗量是庞大的,后方调用的船只也是众多的。

但是可靠停泊卸货的港口比较少,这些港口的吞吐量也比较有限。

在辽西走廊的一系列港口里,其实只有山海关那边的港口才能够停泊大量的船只,因为这地方经过了楚军长达两年的基础建设,楚军的工兵部队以及招募的青壮,不仅仅完善了山海关的各类防御设施,更是修建起来了一座拥有众多码头泊位,吊装设施的军事港口。

如今山海关那边的港口码头,在紧急情况是是可以满足十几万大军所消耗的物资的吞吐量的。

之前的两次寒冬时节,幽杭运河冰冻,北方大地冰封的时候,楚军就是大规模使用海运向北方驻军运输补给。

尽管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归是能运输。

但是除了山海关外,前线刚占领的辽西走廊的一些沿海地区,这些地方可就没什么大规模的港口了,有的也只是一些原始的小港口,这些小港口停泊少量大船还行,但是别指望能够同时停泊大量海船了,码头泊位不够……

而吊装设施,码头仓库这些配套设施就更加不足了。

哪怕第三集团军的工兵部队以及海军北洋舰队里的工程部队,没日没夜的扩充修建宁远中右所的码头,但是也无法容纳大楚帝国庞大的海上运输舰队。

因此,楚军的海上运输,只能是分散到各个港口里卸货,然后再通过陆地转运的方式持续运往前线。

而随着宁远中右所港口的紧急施工,后续这个地方将会成为大楚帝国第三集团军以及近卫军部队后续行动的主要物资中转站。

按照后勤部方面的计划,这个港口在半个月后,至少要承担前线大军一半物资的供应量。

对此,第三集团军司令左英哲上将其实还是有些不满,不过他也没办法。

陆地运输太麻烦,需要动员的人员太多,而且速度慢,最关键的是还会面临东掳人骑兵的威胁。

虽然前头楚军已经在广宁中前所击溃了两万东掳骑兵……但是人家东掳人可不仅仅只有这两万骑兵……

他们还有数以万计的骑兵,并且东掳人控制的漠南蒙古里也包含了朵颜三卫地区。

这些地区里的蒙古骑兵,同样能威胁到南方辽西走廊的楚军补给线的安全。

说起这个朵颜三卫,其变化很有意思!

从朵颜三卫的变化,基本可以看出来明王朝在万历、天启、泰昌、崇祯四朝数十年间的内外政策的变化。

朵颜三卫早些年,尤其是被戚继光一顿胖揍后,基本都老老实实的选择了臣服明王朝。

因此万历年间里的中后期里,朵颜三卫都是明王朝忠实的藩属或者说雇佣军。

甭管什么名义,但是那个时候的朵颜三卫是为明王朝所用的。

等到后来东掳人崛起后,明王朝持续对朵颜三卫进行拉拢扶持,以借助他们的力量持续压制围剿东掳。

不过后续逐步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野心勃勃的想要统一漠南蒙古,并对众多漠南蒙古的部队发动征服战争。

在这个过程里,众多漠南蒙古的部落为了自保,转投东掳人,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朵颜三卫的部落。

这些朵颜三卫的部落之所以背叛明王朝,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明王朝选择了和林丹汗合作……

早些年漠南蒙古的局势是非常复杂的,明王朝、东掳人、林丹汗以及其他漠南蒙古的部落各方势力搅合在一起,为着各自的利益进行了联合,征战。

这一时期的漠南蒙古其实是一盘散沙,东掳人非但借助不了他们的力量,反而受到他们的威胁,明王朝也能够从中获得林丹汗,部分朵颜三卫的力量。

但是自从十几年前开始就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皇太极上台后逐步稳住了其内部局势,并转移了战略方向,把主要扩张方向从辽西转为了漠南蒙古、高丽半岛,通过征战这些地区获得人口钱粮牲口等物资。

漠南蒙古根本扛不住皇太极的八旗大军!

而明王朝这边,随着崇祯上台后,其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以往的拉拢分化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强硬对外政策……

朵颜三卫的前后变化,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

随着和明王朝较好的林丹汗逐步征战,试图统一漠南蒙古的时候,一部分朵颜三卫的部落为了自保投奔东掳。

不过那个时候,依旧有一部分部落是选择中立或者投向明王朝……

只不过崇祯君臣也许是误判,也许是自大,又或者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他们竟然放弃了以往对朵颜三卫拉拢、扶持策略。

于是乎,剩下没有投奔东掳人的朵颜三卫部落为了自保,最后也投奔东掳了。

崇祯实录有记‘初,广宁塞外有炒化、暖兔、贵英诸部。蓟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部。皆受赏。至是,中外迎上旨,并革其赏。诸夷已閧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於是东边诸部落群起飏去,清遂尽收诸部而边事不可为矣’M..

别着急,这一段话因为是东掳人编写的正史,所以得仔细看,慢慢看。

比如‘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光看这句话,你还以为明王朝很小气,或者崇祯没脑子,直接把朵颜三卫一脚踢到了东掳手中呢。

实际上当时朵颜三卫已经分化成很多部分,其中一部分已经投奔了东掳,还有一些被林丹汗给征服了,还有一些保持中立,再有一些则是投奔明王朝的。

明王朝在这个时期放弃朵颜三卫,实际上放弃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至于其他的朵颜三卫,早投奔东掳人去了……

但是人家东掳人可没写这个情况……而是惜字如金,前说三十六家,后说诸夷。

如此,当你看到‘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这一段的时候,就会下意识的认为是朵颜整个三十六家……实际情况下,当时只有少量中立或偏向于明王朝的朵颜三位的部落找明王朝求援……结果被崇祯拒绝了。

这一段‘於是东边诸部落群起飏去,清遂尽收诸部而边事不可为矣’就更扯淡了。

咋一看,朵颜三卫是在崇祯拒绝救援朵颜三卫后,朵颜三位才投奔东掳的,但实际上早十几年前东掳人就已经通过战争收复了一部分部落,又有一部分部落在林丹汗的逼迫写投奔东掳自保……

朵颜三卫最终整体投奔东掳,很大程度是受到林丹汗试图统一漠南蒙古的缘故,和明王朝有些关系,但是关系也没那么大……

说白了,明王朝末期自身难保,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决定朵颜三卫的整体走向,撑死了就是没有继续拉拢而已。

但是不细究,光看东掳人写的明史或崇祯实录,你会得出朵颜三卫之所以投奔东掳,是因为崇祯太傻逼的结论……

史书,尤其是后朝编写前朝的正史,咱们得用怀疑、辩证的态度去看,不然的话,你看到的历史,只是后朝想要让你看到的前朝历史而已。

因为你所看到的文字,不说百分百,但十有八九都是缺斤少两的,不同的文字记录同样一件事,那么你所看到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

上面这一段东掳人编写的崇祯实录就是。

怎么说呢,崇祯虽然挺傻的,但是也没傻到程度把整个朵颜三卫直接强行塞给东掳人的程度……

就算他傻,他的臣子也不会这么傻……

这里头必然有着更加复杂的深沉次原因,只不过深究起来,足够写一篇几十万字的历史论文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

不过从这段记载里,我们依旧可以了解到明崇祯朝时期,明王朝对朵颜三卫的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政策的变化好坏,先不去评价,只说结果:天启年间还作为明王朝东北屏障的朵颜三卫,在崇祯年间后,彻底从明王朝的雇佣军变成了明王朝的敌人……

东掳人不仅仅实力大增,而且蓟镇、密云乃至宣大等地边地直接暴露在了东掳人的兵锋之下。


      手机版阅读网址:77kkan.com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